探讨体育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文献综述

 2022-12-26 04:12

开题报告内容:

  1. 立题依据

1.1选题背景

在我国,缺乏运动而导致的慢性病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正常工作及活动。目前,慢性病在我国致死的人口占到总死亡人口的85%,治疗慢性病费用占总疾病费用的70%[1]。在这样繁重的医疗压力之下,我国已经将更多人力、财力投入到普及国民医学常识和培养国民科学运动的习惯,从而使国民“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病不转成慢病”。

在“新常态”下,随着物质、精神文化的发展和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体育服务业呈井喷式发展。各大俱乐部纷纷落成,国际知名体育品牌也纷纷入驻我国。但好景不长,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参差不齐的行业标准、单一低下的服务质量,再加上人工成本和租赁成本等的不断上升,我国的体育服务业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于是,体育健康服务业这一体育与医疗跨界融合下的新产业出现了,它使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借助体育与医疗的资源互补,合理运用医疗保健和运动处方等多元体、医要素,提供体育健康服务产品的集合产业[2][19]

“体医融合”是跨界融合下体育服务业实现供给侧转型的具体形式和落实全民健康的有效手段[16]。“体医融合”能解决医疗偏临床、体育偏竞技的健康供需矛盾,它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为健康目标,通过体、医界的技术、资源、话语权融合对患者的体育锻炼进行合理的干预,依托慢性疾病健康联盟、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和社区健康健身指导中心的四方合作创新健康服务供给,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刺激,向体育旅游、康养产业横、纵拓展。 以此实现“体医融合”,助力体育服务业转型升级,助推医改发展、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3][11][17]

1.2国内外现状

1.2.1国内现状

2016 年 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4]。同年 10 月,国家《“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从多个方面对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出新要求,“完善、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5],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体育健康服务产业的实施策略[12]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隶属不同管理部门,长期形成的观念淡薄、业务分离、政策缺失等造成两者融合度不高[7]。首先,体医融合观念淡薄,重医轻体,由于体制机制的长期制约,“竞技运动”的体育思维影响着人们对体育的认知,体育健身的理念认识不足[6],再加上主动健康意识缺失等多方影响,最终造成体医融合观念淡薄。其次,体医融合行业分离,业务互不融通,由于体制原因,体育业和医疗服务业隶属于不同行业部门管理,各自为政,管理模式条块化、健康服务碎片化,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缺失。最后,体医融合政策不足,法制环境缺失,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健康促进法,只有以公共卫生与医政管理为主的单个法律法规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卫生法体系,缺少对体育非医疗手段的法律规定。[7]

1.2.2国外现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