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与老舍的其它作品相比,《二马》这篇小说在较长时间以来一直有所忽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二马》这部小说名气不大,在老舍的著作中不太受重视。《二马》这篇小说于1928-1929年间在英国伦敦写成,1929年5月一12月连载在《小说月报》上,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尽管出版很早,但知名度较低,读者群不够广泛。进入新时期以后,对于老舍创作及其小说人物的研究更加深入和深刻。而《二马》这部长期被人忽视的小说也老舍逐渐得到重视,出现在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视野之中。
对老舍小说《二马》的文化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老舍的文化思考。例如吉金开的《老舍笔下的英国形象》中,通过对老舍在小说《二马》和一些散文篇章中塑造英国形象时的认同与否定、借鉴与排斥的分析,并希望能够借鉴英国的闪光之处为中国的振兴与强大开辟新路。
2、侧重于国民性探索。例如孙华的《喧哗背后的沉思——论二马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中,探讨老舍如何在《二马》这种文明与落后、新与旧的二元对立中,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
3、老舍的文化视角。例如沈庆利的《中西文化的聚光镜——老舍二马论》中,将老舍与鲁迅、郁达夫对比,结合《二马》,分析了老舍独特的文化视角,指出老舍是感知型的作家,他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入手,剖析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劣根性并使它与英国的民风民俗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前国内外老舍《二马》研究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对于《二马》中文化冲突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具有相当大的深入挖掘空间。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冲突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对于文化冲突的研究在今天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必然会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