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口服雄黄和纳米雄黄后血浆中砷形态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12 07: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拟研究概况

雄黄为硫化物类矿物 ,早在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记载, 是中医内治外用常用药之一 ,也是常用传统复方中药的重要组成。近十几年来 ,雄黄由于在临床上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rs leukemia , CML)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而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1,2]
雄黄为一种含砷化合物,其主要化学成分是As2S2(或As4S4),还含有少量的可溶性砷( As2O3)及其它矿物元素,属于毒性中药,其毒性与砷有关。砷是一种细胞原浆毒,对蛋白的巯基具有巨大的亲和力。进入体内的砷可与酶蛋白分子上的巯基或羟基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或环状化合物,从而抑制组织中大量巯基依赖酶系,特别是与丙酮酸氧化酶的巯基相结合,使其失去活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3]。砷还可以抑制磷酸酯酶,损害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的有丝分裂被抑制。砷能够使细胞产生氧化应激,从而影响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由于难溶于水,在胃肠道仅极少部分被吸收,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着口服剂量大、潜在毒性较大且生物利用度较低等缺点。采用纳米技术解决难溶性雄黄的生物利用度问题、降低毒副作用是目前雄黄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也称毫微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纳米技术应用的原理是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把纳米技术引入到中药雄黄的制备,即把雄黄制成纳米级(1~100纳米)的细微粉粒,从而赋予雄黄以更高的药效和抗肿瘤作用,得到的产物即为纳米雄黄。[4,5,6]

纳米雄黄较雄黄而言,纳米雄黄组在达峰时间、峰浓度、AUC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雄黄组,且纳米雄黄组与传统水飞雄黄组相比,砷吸收快,消除慢,药物在体内维持时间长,说明雄黄经过纳米化后,其药代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7,8]。同样,随着纳米雄黄在体内吸收时间和程度的增加,它的毒性也会增加[9,10]

砷的毒性不单纯和总砷的量有关,更为密切的是不同砷形态的含量[11]。砷在体内主要有五种形态,包括三价砷、五价砷、一甲基砷酸、二甲基砷酸以及砷甜菜碱。其中三价砷、五价砷为无机砷的主要形式,具有强毒性,一甲基砷酸、二甲基砷酸为有机砷的主要形式,毒性较无机砷弱,砷甜菜碱则广泛存在于水生生物体内,认为基本无毒性。体内砷的代谢与其急、慢毒性机制具有相关性,无机砷甲基化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有机砷,并主要以有机砷的形式从尿液中排出;而进入体内的三价砷可能与多种重要的巯基酶结合,导致酶失活,从而阻碍细胞正常呼吸和代谢,造成细胞损伤;五价砷可以与磷酸竞争,使氧化磷酸化过程拆偶联,抑制ATP的生成,从而干扰能量代谢。选择血浆作为雄黄和纳米雄黄作为含量测定的部位,是因为雄黄的可溶性砷进入人体后,主要存在于血液、肾脏、肝脏、脑组织中,其中血液中砷的分布水平最高,是研究体内砷治疗疾病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1.前期准备

查阅文献,设计合理的动物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条件提取不同形态的砷,建立HPLC-ICP-MS分析测定方法。

2.分析方法的建立

1.参考文献和国标方法,确定合适的色谱和质谱条件达到砷形态分离和检测的目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