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身体、精神和社会交往的健康状态,并非仅指不生病或不衰弱。”健康类养生节目主要指以医学常识介绍、疾病预防和保健、健体养生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电视服务节目形态。而健康类电视节目则包含以身体上的健康指导和精神心理上的健康辅导为内容的两类不同节目形态,比如目前各大电视台的心理访谈节目、情感咨询节目等,从心理、精神的角度引领大众健康的生活。[1]严格来说,健康类节目包含健康类养生节目和健康类心理辅导节目,但是心理访谈类节目和情感咨询类节目往往不是指向传统的健康类节目,更多情况下与婚恋真人秀节目所紧密结合而自成一家,所以在讨论我国健康类电视节目时,不倾向于选择非典型心理健康类电视节目进行讨论。
在我国,健康类电视节目主要是指具有固定栏目名称、每周播出次数不少于一次、以传播健康知识和生活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央视的老牌健康节目《健康之路》、湖南卫视的娱乐色彩浓厚的健康节目《百科全说》以及北京卫视的访谈加专题片形式的《养生堂》,除此之外,各地方电视台也都推出各自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健康类节目,如江苏卫视的《名医》、广东卫视的《健康来了》等等,但是由于多多少少存在节目同质化严重、因过分追求利益造成虚假信息广泛传播、过度娱乐化等问题,非但砸尽自家招牌,还有违电视媒介作为我国主流媒介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健康类电视节目的整体形象,降低了其公信力和说服力。
我国健康类电视节目发展总体上呈现一个蜿蜒的过程,从健康诉求、传播能力、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萌芽期。60年代中央电视台开办国内第一个健康类电视节目《卫生与健康》,发展到80年代,各省市电视台开始尝试进行制作健康类电视节目,比如:上海电视台《健康与长寿》、河北电视台《幼儿保健》、山西电视台《卫生与健康》,但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反响。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健康意识还较为薄弱,对健康知识少有额外的关心,再加上健康类电视节目作为中国电视业的新生儿,虽有政府的扶持,但在节目内容的安排和流程的把握上缺少经验,也缺乏对受众的专门研究,所以节目质量一般,普及性也一般。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非典之前是探索期。在这一时期,随着我国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并加入了WTO,我国人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再加上我国电视媒体开始注重受众的需求,在制作节目时会将受众分类,确定目标受众,这是健康类电视节目在市场化浪潮下的有效探索。在健康类电视节目形式上,也进行了很多探索,1996年,《健康之路》开播开创“专家电视坐堂”的节目形式,成为以后此类节目借鉴的经典环节,2000年又引入“直播”环节,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是收视率一路飙升,成为我国健康类电视节目的标杆和品牌节目。2003年“非典”至今是发展期。“非典”爆发后,虽然引发了人们对传媒的信任危机,但也使社会对健康类电视节目的关注和需求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健康类电视节目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中央电视台《健康早班车》、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最具代表性。
健康类节目在同类电视节目的激烈竞争中,逐渐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虽然健康类节目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增长,但其资源分布和覆盖率具有极度不平均的特点,基本上呈现东多西少的状态,中部东部受众的关注程度也远高于西部受众。第二,媒介竞争的激流中,存在许多居心不良者,打着节目制作的旗号,在节目中插播虚假广告,疯狂谋取私利,或者为了节省节目制作成本,邀请群众演员假扮各行各业的专家,哄骗观众,甚至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和健康知识,严重污染电视环境。第三,节目受众群体集中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急需发掘年轻人受众。由于健康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局限性——基本上处于非黄金时段,以及节目设置方式不够丰富和创新,很难吸引大批年轻受众的注意力。这种受众单一化的趋势是对节目资源的无形浪费,需要节目制作方不断改进节目,挖掘新的受众群体。[3]我国健康类电视节目中虽然存在质量较高的传统品牌节目和经过适度娱乐化的人气品牌节目,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下,总体还呈现一种颓势,但是如今社会对健康养生争先恐后的状况下,健康类电视节目或许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所处的尴尬局面势必要被打破。
注释:
[1]周蜜. 健康类养生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研究[J]. 媒体时代, 2011,(12):9-11.
[2]吴雨蓉. 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J]. 新闻爱好者, 2010,(24):18-19.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