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㈠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前列腺癌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2004年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讲明,前列腺癌病理类型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导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1]。
前列腺癌是伴随男性衰老而发生的一种疾病。2012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前列腺癌发病率为9.92/10万,列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2]。发病年龄在5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55岁后逐渐升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高峰年龄是70~80岁。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年龄稍早,年龄le;55岁的患者占43%[3]。
前列腺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和种族差异,据统计中国人最低,欧洲人最高,非洲和以色列居间[4]。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远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随着医疗保健设施的普及和改善,诊断技术提高以及营养结构的改变而呈显著增长态势。
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5]。在前列腺癌病人中,转移很常见。约有1/3甚至2/3的病人在初次就医时就已有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骼内、骼外、腰部、腹股沟等部位,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及下肢肿胀[6]。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前列腺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或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波(TRUS)检查后再确定是否需进行前列腺活检。直肠指检、PSA检查和TRUS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的最佳方法[6]。
国外对前列腺癌病因研究非常重视,已开展了多年的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较明确的前列腺癌危险因素有年龄、家族遗传因素、饮食(特别是动物脂肪和一些维生素的摄入量)、性激素水平、职业暴露、吸烟、饮酒和自身环境等[7],为前列腺癌的预防和高危人群的识别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我国科技人员为了国内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我国对前列腺癌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也都是一些已知晓的发病因素,至今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因此,深入探究前列腺癌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医学领域的发展以及人类生命健康都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一研究趋势也将会是未来研究的一大热门。
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人口结构已呈现老龄化,因而我国癌症负担日益加重,癌症患者生存期亦不容乐观。证据表明前列腺癌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疼痛、排尿困难、排尿障碍等。由于疼痛影响了前列腺癌患者的饮食、睡眠和精神,经长期折磨,全身状况会日渐虚弱,消瘦乏力,发生进行性贫血,恶病质或肾功能衰竭等疾病[8]。这些种种病痛折磨都在深深的困扰着每一位患者及临床工作人员,因此,减轻前列腺癌的疼痛或预防其发生的研究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研究资料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9],但目前对前列腺癌的认识还不能提出一个完整的病因学概念。根据调查相关资料发现,已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发现维生素D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转移和血管生成来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10]。对大多数人来说,大约90%的维生素D都来自紫外线照射,这或许暗示着紫外线照射的程度和前列腺癌的发病存在着某种关联。如资料显示挪威等高纬度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偏高,而黑色人种因为皮肤中的黑色素遮挡了紫外线的照射,抑制维生素D的生成,导致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11]。著名医学杂志《癌症研究》也曾发表文章称,美国癌症专家研究发现:经常晒太阳的男性比不经常晒太阳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几率低一半,甚至低于65%[12]。研究表明,晒太阳可以使身体产生一种维生素D活性成分。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诱导维生素D的产生,而维生素D能够促进前列腺细胞的正常生长,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入侵扩散,因此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通常情况下老年男性缺少紫外线照射并且由于自身体内羟化酶的活性下降,从而导致有活性的维生素D合成减少:非洲裔美国男性是世界上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人群,其皮肤中的黑色素可以抵抗紫外线的辐射从而抑制了有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13]。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了紫外线照射与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本文希望通过对紫外线照射与前列腺癌之间在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两者的相关性系统分析与评价,包括皮肤类型、地理位置、紫外线照射时间等,能在临床工作中对前列腺癌预防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