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胃癌中的抗肿瘤活性分子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7 04:02

一、实验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 GC)是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是全球第五位, 死亡率是全球第三位[1]。

GC的传统治疗方法有胃切除术和放化疗,但其复发率和死亡率很高, 5年总生存率低于25%[2-3]。

G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 H. pylori )毒力因子、众多的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4],因此,寻找与GC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的新靶点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TCGA组学数据库有着样本量大、数据信息丰富完整及随访时间长等优点;因此得到的结论较为可靠,有利于充分认识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5-6]。

通过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在肿瘤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主要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SUMO化和ADP核糖基化修饰等。

其中发生在赖氨酸侧链ε氨基上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最早被发现的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之一[7],四膜虫GCN5和人源Rpd3是最早被鉴定的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

很早以来,人们就认识到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转录调控密切相关[8]。

在松散的、转录活跃的常染色质区域,组蛋白尾巴呈高度乙酰化状态,而在紧凑的、非转录激活的异染色质区域,组蛋白尾巴的乙酰化程度则相对较低[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