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电激励信号对下肢步态调控作用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9-13 09:09

文献综述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及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全世界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平均每百万人10~40人。中国和美国均为脊髓损伤高发生率国家 (每年每百万人40人) , 美国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可达每年每百万人40~50人, 国内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 如北京和上海等地, 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可达每年每百万人50~60人[1]

目前,许多病人由于脊髓损伤等疾病导致肢体瘫痪而丧失运动功能。其中,功能性电刺激(FES)技术是使用电刺激的手段,以精确的刺激顺序和刺激强度激活瘫痪或轻瘫的肌肉,使脊髓损伤患者恢复一定运动功能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2]。然而,国内现有的电刺激系统存在不灵活、不易操作、且稳定性不高的缺点,尤其是在下肢康复应用领域,高端的功能性电刺激康复系统的相关研究更是匮乏。在一些简单动作恢复(例如膝关节转动能力恢复)的临宋应用中,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已经得到了成功推广,但是,一旦上升到比较复杂的运动机能(例如行走等),这项技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3]

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方法研究,国外相关的研究相对国内比较成熟,国内起步较晚,但是由于目前临床的需求,下肢运功功能的康复已经成为临床康复的热点研究问题。目前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下肢运功功能康复方法,包括药物、针灸、电刺激、康复辅助机器人等方法。与此同时为了辅助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而进行的步态分析也取得了非常可观的进展[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开展功能电激励信号对下肢步态调控作用的研究,是为了实现建立功能电激励信号参数与下肢步态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为实现下肢运动功能调控奠定基础。

人体下肢的步态运动是一种由节律信号控制的节律运动。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进入到周期性的步态运动当中,人们是不需要有意识的对步态进行控制的。这种不需要人们有意识去控制的节律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存在局部脊髓环路(中枢模式发生器CPG),它的存在能够使下肢肌肉群的舒张收缩得到协调,从而产生稳定的节律运动。 因此,通过调节刺激信号参数联合步态涉及的关键肌肉肌电信号的监测,可以深入理解肌力与步态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偏瘫步态的康复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