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C/MS技术的雄黄毒性作用机制代谢组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5 07:01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雄黄(Realgar)为硫化物类矿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内治外用常用药,也是传统复方中药的重要组成。传统中医将雄黄用于痛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等。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学者将单味雄黄或含雄黄的复方制剂用于临床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人体其他部位的肿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含雄黄的中成药多达26种,约占药典成方总数的4.9%。雄黄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毒性也广为人知。自汉末《名医别录》起,历代本草皆曰雄黄“有毒”,内服宜慎,不可久用。

现代药学研究发现:雄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硫化二砷(As2S2,含量 gt; 90%),还含有少量可溶性砷(As2O3、As2O5等)及其它矿物元素;雄黄中的砷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与体内多种重要巯基酶结合,特别是与丙酮酸、alpha;-酮戊二酸、琉璃酸酶的氧化体系结合,形成砷的复合体,使酶失活,阻碍细胞的呼吸和正常代谢;砷还可以抑制磷酸酯酶,损害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的有丝分裂被抑制。

此外,在临床治疗中,雄黄由于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存在着口服剂量大、潜在毒性大等问题,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心血管及肝肾损害中毒症状。

本世纪初,雄黄被成功纳米化。与传统雄黄相比,纳米雄黄的生物特征发生了显著改变,展现出以下优点:①生物利用度提高:由于比表面积增加,且粘附性增强,纳米雄黄吸收速度和程度显著提高,从而增加生物利用度,减少用药量。②靶向性增强:由于粒径和形态的特点,纳米雄黄容易被单核巨噬细胞捕捉和吞噬,从而在肝、脾、骨髓等组织中聚集。这两大优势使得纳米雄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均明显强于传统雄黄。

目前,围绕纳米雄黄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氧化应激以及膜毒性等作用机制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尚无针对其毒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

  1. 研究目标:

1.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筛选可指示纳米雄黄毒性的网络靶标。

  1. 从代谢调控角度阐释纳米雄黄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和化学内涵。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代谢组学以生物体内参与物质传递、能量代谢和信息传导等代谢调控的全体小分子物质即代谢组为研究对象,故利用多指标筛选生物标记物。
  4. 解决“粒径、毒性、代谢网络”的关联分析,得出与纳米雄黄毒性作用机制相关的代谢通路。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

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剂量纳米雄黄致毒后大鼠血液和尿液代谢轮廓变化规律,在利用多指标筛选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探寻与纳米雄黄毒性作用相关的代谢通路。具体内容包括:

1.饲养大鼠并根据文献和预实验选择低中高三个剂量,设定空白对照组,给药结束后采集血液和尿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