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依据
分子靶向治疗是当今肿瘤临床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肿瘤靶向治疗已开始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靶向治疗的效果取决于靶向药物自身的特性和肿瘤是否存在靶向药物作用的相应分子靶点,由此药物病理学应运而生。在靶向治疗的新模式中,病理医师不仅要作出疾病的诊断,提供肿瘤的预后指标,而且还要检测肿瘤中是否存在靶向药物相应的分子靶点,以作为临床医师实施靶向药物治疗的依据。突显出在靶向治疗中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合作的重要性,为我国病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发展领域。
二、靶向治疗相关的概念和进展
20世纪70年代后,对肿瘤生物学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了不少生物标记物。这些标记物能为肿瘤专家预知治疗反应及预后效果提供帮助,更能为研发新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研究方向。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就是利用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包括基因、酶、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细胞融合、吞饮及代谢上的不同特性,将抗癌药定位到靶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直至死亡。这种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分子靶点设计的抗肿瘤治疗特异性强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对正常细胞损害较小,不良反应轻微,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三、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药物对细胞生长阶段所需代谢物质的抑制或协同作用,如蛋白激酶的抑制、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及细胞凋亡调节因子的作用,根据其不同作用机制已研制出较为成功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表明,人体内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传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并常引发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是迄今为止研究最为广泛的口服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如下:通过与ATP竞争性结合胞外的配体结合位点,阻断分子内酪氨酸的自身磷酸化,阻断酪氨酸激酶活化,抑制EGFR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周期进程、加速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这类药物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但会出现痤疮样皮疹的不良反应,从而为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技术提供很好的治疗方法与手段。
四、问题及展望
目前靶向药物治疗效果与人们的期待尚有距离,原因之一就是多数实体肿瘤的发生及生长都是受多靶点多环节的调控。而当今绝大多数靶向药物都是针对单一靶点,阻断一个受体,无法阻断全部信息的传导。随着临床试验的开展,也出现了关于分子靶向药物的耐药现象的报道,而通过联合用药的方法,既可以增强疗效,也可以降低药物的耐药性。有研究表明,将针对Her-2的Herceptin与另外一种EGFR抑制剂ZD1839联用,会观察到大量肿瘤细胞死亡的现象,称为/连续打击0,即2种分子靶向药物共同干扰一个重要生长信息传递途径。因此,近期药物研发热点由单一作用靶点药物向多靶点作用药物转换,临床应用的重点是不同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间的联合应用,希望通过药物的协同作用取得协同的结果。分子靶向治疗仍处在初步研究阶段,临床治疗中发现,肿瘤信号传导途径的复杂性难以确定通路中的核心靶点、抗体的异质性、如何把握给药时机和顺序、不同分子靶向药物和其他治疗如何联合应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等诸多问题急需解决。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的过程,目前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远远不够,单因素和单靶点的药物研发策略难以满足防治恶性肿瘤的需求,肿瘤的异质性和患者个体多态性导致药效和毒性出现个体差异。
因此,发现新的肿瘤分子治疗靶点,建立规范的治疗方案,探讨科学的治疗策略,研发多靶点抗肿瘤药物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在肿瘤预防和诊疗方面已积累的丰富成果和资讯,将直接改变和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病理医师在肿瘤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的临床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病理医师应把握机会,积极进取,尽快掌握靶向治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做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提高操做和结果判读的规范化水平,同时注意与临床医师共享科技信息,在工作中密切配合,真正发挥好病理为医之本的作用。相信随着学者们对肿瘤细胞机制及信号传递途径的深入了解,结合病理分析,人们对肿瘤的治疗将会更具针对性。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