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M细胞:
M细胞(Membranous/microfold cell)扁平细胞,是黏膜免疫系统中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布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间,能将抗原由肠腔转运到上皮下的淋巴组织,从而诱导免疫黏膜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M 细胞顶面缺乏肠上皮细胞由紧密排列的微绒毛形成的典型刷状边缘, 它只有形态数量不等的微绒毛或微皱褶, 在微绒毛或微皱褶之间有较大的摄取微生物、颗粒和大分子的内吞区域[3]。
一般认为,肠腔内微生物、黏膜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促使了M 细胞的分化[1,2,4]。其中,由于观察到有大量B细胞毗邻M细胞[11],且B细胞缺陷型小鼠在肠黏膜淋巴滤泡相关上皮(FAE)中的M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小鼠[12],因此推测B细胞与M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
为检测M细胞的分化情况,需要M细胞的特征性指标。两项独立研究将GP2蛋白作为M细胞的特征性蛋白,原因是其在M细胞中有明显表达[2,15]。
维生素D与VDR:
1,25-二羟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0H)2D3]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作用于肠、骨、肾等靶器官,调节钙磷水平。活性维生素D主要通过与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结合介导调节靶基因转录实现其生物学效应。
VDR是一种细胞内受体,为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其实质为一种配体依赖因子。VDR可与视黄醇类x受体(RXR)形成异二聚体,结合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维生素D反应元件,同时激活一些核共激活因子或辅阻遏蛋白,使特异的mRNA的转录基因最终增强或抑制由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由此1,25(0H)2D3-VDR-RXR复合物与维生素D反应元件相互作用从而调控下游靶基因转录[5]。
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上述经典靶器官组织以外的多种组织器官中也有VDR的表达,其中包括免疫系统的各种淋巴细胞。同时,相关研究证实,1,25(OH)2D3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并认为其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运用到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中[6]。
实验假设: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