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发现对枸橘的性状、药理、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研究为枸橘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但枸橘没有一个确切的质量标准,在2015版中国药典中也未收录。所以制定枸橘的质量标准异常的重要。
[关键词]枸橘;性状;药理;成分分析;栽培技术
枸橘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枸橘Poncirus trifoliate(L.)Raf.的近成熟果实。夏、秋两季采摘,整个或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1.枸橘的本草考证
1.1别名
枳实《本经》,臭橘《本草图经》,狗棘子《履巉岩本草》,野橙子《纲目》,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唐橘《中国树木分类学》,臭枳子、臭刺、臭杞(山东),青旦旦、土枳实(陕西),钢橘子、枸橘梨、枸橘李、臭橘子、杨橘(江苏),枸橘子(浙江),野梨子、苦橘子(上海),绿衣枳实、绿衣枳壳(福建)。
1.2药用情况
枳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为中品。先秦《周礼》中云:橘逾淮北而为枳。这里的枳,就是指枸橘。沈括《补笔谈》云: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苏颂编著的《图经本草》[2]中所附的汝州枳壳和成州枳实两张图,均为三小叶组成的复叶,且多刺。图中成州枳实花果并存,与芸香科枸橘的形态相吻合。这就说明了先秦至汉魏六朝本草著作上所述之枳实为枸橘的果实[3]。但《本草图经》又说: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这段描述中翻肚如盆口、唇状,比较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品枳壳(酸橙Citrus aurantium L.)的性状特征。故宋代药用的枳壳是上述两种枳壳(枸橘和酸橙)并存使用,以后枸橘就被酸橙取代。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将枸橘另例专条,以别与枳实、枳壳。李时珍曰:枸橘处处有之,树、叶并与橘同,但干多刺。三月开白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人家多收种为藩篱,亦或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4]。
从以上记载可知,明、清以来枳壳的正品位置已被酸橙取代,而绿衣枳实沦为伪品的位置。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