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酸对慢性肝损伤下肠道菌群失调的改善作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08 02:03

摘 要 甘草酸需经肠道菌群或肠黏膜中的糖苷酶水解脱糖基,形成次级代谢产物后,通过跨膜转运等方式吸收进入体循环而发挥药效。

国内外研究发现,肝损伤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甘草酸对肠道菌群结构组成有影响作用,同时甘草酸的药效发挥与肠道菌群脱糖基代谢作用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肝损伤-肠道菌群-甘草酸关系轴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甘草酸;肝损伤;肠道菌群;菌群失调;改善;PCR技术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又名甘草甜素(glycyrrhizin),是甘草中量最高、生物活性较强的有效成分。

甘草酸因相对分子质量大、极性大,口服后很难以原形状态被吸收,需经胃肠道细菌水解成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后吸收入血[1]-[4]。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酸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慢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等肝脏疾病。

肝损伤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甘草酸对肠道菌群结构组成有影响作用。

本文对肝损伤-肠道菌群-甘草酸的相互关系进行文献研究与综述,为甘草酸对慢性肝损伤下肠道菌群失调的改善作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慢性肝损伤与肠道菌群关联性研究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肝脏与肠道在解剖和功能上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构成肠-肝轴,随着对肠-肝轴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肝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中,肠道菌群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道失调与肝损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也逐渐被阐明:肠道菌群失调,如细菌过度生长、菌群易位等,其正常的解毒、合成维生素、药物代谢等功能减弱,引发或加重肝脏损坏过程(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硬化等);此外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内毒素血症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