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桃柘酚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04 04:12

立题依据: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作为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是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死亡,并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紊乱。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的血流供应中断,能量耗竭,立即引起缺血中心区脑组织的损伤和部分脑功能的丧失。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损伤的脑组织可分为两部分———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 缺血中心区的脑细胞由于血流供应中断和能量耗竭发生不可逆的坏死,而缺血半暗带由于旁系血管的残余灌注而受到中等程度损伤。 对于缺血半暗带而言,葡萄糖/能量代谢障碍所引发的瀑布级联反应以及缺血再灌注后的病理变化,才是导致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脑缺血发生后一方面引起能量生成障碍,另一方面神经轴突末端接收到缺血信号后释放大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包括谷氨酸和其他兴奋毒性因子) 。兴奋性神经递质分别与各自的受体作用引起兴奋性毒性。 能量代谢障碍一方面诱导线粒体的损伤和氧化自由基的发生,氧化自由基则促使了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 另一方面导致离子泵功能的障碍,导致大量Na 、Cl - 、Ca2 的内流,离子稳态的遭到破坏,离子稳态的破坏则诱导了蛋白酶,磷脂酶以及其他炎症因子的释放,导致细胞骨架的破坏和DNA 的断裂。 兴奋性毒性,氧化自由基,磷脂酶以及炎症因子等的共同作用则导致了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全部脑中风患者80%以上,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后又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疾病。既使有些病人幸存下来也遗留了严重的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因此, 寻找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

缺血性脑卒中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药物治疗。 多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的研究历尽波折起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不乏令人可喜的研究成果,如溶栓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等,但也有部分研究结果令人失望如神经保护药物NXY-059。 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纤药物、抗凝药物和神经保护药物等。

实验目的:

本课题旨在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天然产物---桃拓酚,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的药物开发奠定基础。

桃柘酚是一种芳香二萜:C20H30O。植物萜类化合物是天然产品中最大的单独一类,表现出非常大的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性。它们有许多不同的功能,包括调节植物的生长,保护植物不受草食动物的伤害或吸引动物以帮助授粉。萜类化合物在裸子植物中尤为丰富。裸子植物的树脂可作为保护剂以阻止大气或生物降解;它们的挥发性的油可用作香料、涂料和制药行业的溶剂或产品;同时,它们的广范围的生物活性与它们的次级代谢产物有关。

桃柘酚存在于多种植物当中,包括罗汉松类,柏树,杜松,金钟柏,迷迭香和芮木泪柏。最丰富的来源是新西兰桃拓罗汉松的心材。桃柘是一种罗汉松,是新西兰独有的。它有着一亿年前的古老的血统。桃柘树干巨大且寿命很长。桃柘酚中描述的桃柘是Pouakani,被誉为活着的最古老的桃柘,有40米高,估计年龄有1800多岁。在新西兰到处都可以找到桃柘,在以前,它在北岛的中心的森林里尤为丰富。毛利人把桃柘尊为力量的象征,由于这种木材又长又轻且经久耐用,他们还用它做独木舟。桃拓罗汉松的木材由于它的抗腐烂力而著名,这种特性使得它们对于新西兰的欧洲水手来说非常有价值,可用作码头桩、栅栏柱和基础木块。这种经久耐用性来自于桃柘酚的抗菌活性。

实验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