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在构建胡宁病毒XJ-13株(Junin virus strain XJ-13)假病毒模型的基础上,对胡宁病毒表面糖蛋白(JUNV-GP XJ-13)基因进行定点突变以得到其减毒株表面糖蛋白(JUNV-GP Candid#1)基因,使用分子克隆手段构建减毒株表面糖蛋白表达质粒,从而得以构建减毒株的假病毒模型。
研究背景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能使各种生物体受到感染,如动植物、细菌和古生菌都可能受到病毒侵扰。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性很大,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中既有一般性疾病,也有症状严重的疾病。前者如一般性感冒、流行感冒、水痘,后者则包括出血热、艾滋病、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以及癌症等。由于病毒危害性大、传播能力强,对病毒的生活周期、致病机理以及相关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胡宁属于沙粒病毒属,为一种负义单链RNA病毒,病毒颗粒直径60~280nm,平均110~130nm,呈球型,扁球型或多样型。外膜上有2~10个长约6nm,球棒状突起物,病毒粒子内含2~10个直径20~25nm沙粒状颗粒。
胡宁病毒基因组被分为两段:大片段(1arge segment,L,7.2 kb)和小片段(small segment,S,3.5 kb),合成四种蛋白质。它们采取一种双义编码策略,将两个开放阅读框以相反的方向编码。基因组两片段之间由一段非编码基因问区域(IGR)隔开,该区域负责提供病毒聚合酶所需的转录终止信号。小片段编码病毒的糖蛋白前体(glyeoprotein precursor,GPC)和核蛋(nucleoprotein,NP)。其中,糖蛋白前体在翻译后被细胞亚麻酶SKI-1/SIP切割形成两个糖蛋白GP-I和GP-2以及一段信号稳定肽(signal stable peptide,SSP)。在成熟的病毒颗粒中,糖蛋白被嵌入磷酸脂质双分子层中形成病毒的刺突,刺突对于受体识别和病毒入侵至关重要。而信号稳定肽则用于调节糖蛋自对于酸性pH的反应。大片段编码病毒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L polymerase)和小环指蛋白Z(smallRINGfingerprotein,11 kDa)一种基质蛋白。其等同于许多其他负链RNA病毒中所含有的基质蛋白。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因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且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和疫苗防疫办法,出血热被高度关注。在我国,出血热的流行史已达半个世纪。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血热的年发病率高达10万人,已经成为危害范围最广的病毒性疾病之一。出血热由出血热病毒传播,该类病毒的宿主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出血热病毒包含多个病毒科属,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即为其中之一。而胡宁病毒(Junin virus(JUNV))隶属于沙粒病毒科沙粒病毒属,是阿根廷出血热(Argentine hemorrhagic fever,AHF)的病原体。阿根廷出血热是一种蔓延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地区的疾病,这种疾病曾使接近五百万阿根廷人口处于危险之中。在没有接种过疫苗的情况下,阿根廷出血热的致死率高达15%~30%。该病潜伏期6~14 天。起病徐缓。第一病周,逐渐出现不适,体温渐升,第3病日可达39℃,剧烈头痛、腰痛、肌肉关节痛、厌食、恶心、呕吐、上腹痛,部分病人眼眶疼痛,亦可有便秘或腹泻。体检见面、颈及上胸部潮红,上胸、上臂及腋窝皮肤可见瘀点、瘀斑,淋巴结中度肿大。结膜充血、眶周水肿、口咽黏膜充血、细小瘀点、软腭有大小不一的水泡,牙龈充血或出血。该种疾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安全,并导致超过五百万人陷于疾病威胁之中。由于其传播途径为依靠飞沫传播,故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化武器而更加受到各方重视。
阿根廷出血热的治疗方法有如下:
1.一般支持、对症治疗病人应予隔离,其血、排泄物予以消毒处理。加强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针对出血、休克、神经系统症状,以及重叠感染,进行对症处理。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