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 选题背景
狭叶白鲜皮为芸香科(Rutaceae)白鲜属(Dictamnus)多年生草本植物狭叶白鲜(Dictamnus angustifolius)的干燥根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止痒等多种疗效。全球白鲜属植物共有七种,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北部,其中中国有两种,其一是白鲜,分布于中国黑龙江、辽宁、吉林、甘肃等地区;另一种则为狭叶白鲜,仅分布于新疆省[1]。据医书记载,狭叶白鲜皮,其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取其根皮入药后,可用于治疗风湿、出血、黄疸、慢性肝炎和皮肤病等疾病[2]。在当地传统民族药中,狭叶白鲜皮常可作为白鲜皮的替代用药。
近年来的植物化学研究表明狭叶白鲜皮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且生物活性多样。目前,从狭叶白鲜皮中已分离鉴别出的成分大约有55种,包括呋喃喹啉类生物碱、柠檬苦素、倍半萜、香豆素、黄酮和甾类化合物等,以呋喃喹啉类生物碱与柠檬苦素类成分居多。呋喃喹啉类生物碱主要包括白鲜碱、异白鲜碱、绕布亭、gamma;-Fagarine、Iso-gamma;-fagarine和Dictangustine A等[3],该类生物碱的母核多为喹啉结构,环上常有甲氧基和羟基等取代,尤其在喹啉环上居多。按其母核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白鲜碱类和异白鲜碱类。柠檬苦素类成分可大略分为三种:降解性柠檬苦素、柠檬苦素苷元、糖苷型柠檬苦素,其中以柠檬苦素苷元居多,具体如梣酮、黄柏酮、黄柏酮酸、白蜡树酮、白鲜二醇等多种柠檬苦素类化合物[4]。狭叶白鲜皮中还含有多种香豆素,主要为简单香豆素和呋喃香豆素,如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伞行酮、herniarin[5]。此外,狭叶白鲜还含黄酮类,挥发油和甾类化合物以及多种其他化合物。
现代研究表明狭叶白鲜皮中的呋喃喹啉类生物碱和柠檬苦素类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癌、杀菌、抗艾滋、抗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消炎、抗过敏和神经保护作用。狭叶白鲜中富含的喹啉生物碱,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均具有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柠檬苦素,黄柏酮,诺米林及相应的葡萄糖苷能够抑制致癌化学物质和人体癌症细胞[6]。呋喃喹啉生物碱和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之间的比较发现,与柠檬苦素、黄柏酮、白鲜二醇这些存在于狭叶白鲜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相比,一些呋喃喹啉生物碱如白鲜碱、绕布亭、崖椒碱、gamma;-fagarine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结肠癌细胞LoVo显示出更强的细胞毒活性[7]。除了抗癌活性,喹啉生物碱和柠檬苦素还具有杀菌抗艾滋作用。经研究发现,狭叶白鲜根皮的油提取物对白粉菌ATCC1023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有显著的抑制作用[8]。施琳俊[9]等人用经典方法测定了白鲜碱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抑制生物膜50%(SMIC50)的药物浓度,证明了白鲜碱具有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能力。呋喃喹啉生物碱如白鲜碱、绕布亭、gamma;-fagarine对E.coliATCC8739,S.aureus ATCC6538, A.niger ATCC16404和M.albican ATCC10231的抑菌作用明显强于柠檬苦素类,如柠檬苦素、黄柏酮、白鲜二醇[7]。对柠檬苦素抗艾滋作用研究发现,柠檬苦素和诺米林能够抑制HIV-1病毒的复制,分别具有60.0mu;M和52.2mu;M的EC50值[10]。Sun[11]等人分离了来自狭叶白鲜根皮中的三种降解的柠檬苦素和六种喹啉生物碱,它们对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250mu;M时,抑制值等于或优于阿司匹林。传统用药上,狭叶白鲜皮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药,常用于消炎,抗过敏。研究发现白鲜碱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对由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有抑制作用并可抑制由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渗透性的增高,从而起到消炎的作用[12]。此外,作为狭叶白鲜的代表性成分,柠檬苦素类如柠檬苦素、黄柏酮、梣酮、肉豆蔻酰胆碱A,在0.1mu;M浓度下在大鼠皮质细胞的原代培养物中显示对谷氨酸诱导的神经毒性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活性[13]。
狭叶白鲜作为白鲜的替代品,由于其潜在的细胞毒性、神经保护、抗炎、抗菌、抗血小板聚集和血管舒张等活性,在过去几年引起了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提取更多有活性的成分,充分利用和开发狭叶白鲜,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研究,确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结构及其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对狭叶白鲜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研究,确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结构及其性质。
- 研究手段和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狭叶白鲜的提取分离,化学成分结构及性质的确定方法设计实验内容并进行测定。
1.药材:新疆地区狭叶白鲜皮10kg
2.狭叶白鲜的提取:狭叶白鲜根皮10kg,使用85%的乙醇回流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得到总浸膏,加水混悬后,分别使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减压浓缩,分别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二氯甲烷部位浸膏、乙酸乙酯部位浸膏[14]。
3.成分分离:取二氯甲烷部位浓缩浸膏,通过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凝胶柱、反相色谱、制备薄层等分离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离[1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