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篇文章概括性的总结了蜈蚣抗肿瘤活性方面的研究,包括蜈蚣的主要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物质、抗肿瘤机制。
并发现,近年来,对蜈蚣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无论是小分子成分还是大分子成分,多停留在粗提物的水平,进一步的分离纯化研究少有报道,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蜈蚣;抗肿瘤活性物质;分离;鉴别;抗肿瘤机制蜈蚣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1],性温味辛,有毒,有熄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在我国,药源性蜈蚣品种有4种,即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墨江蜈蚣,和黑头蜈蚣,主流品种为少棘蜈蚣,产量在95%以上[2]。
目前,蜈蚣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传统医学中,蜈蚣常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毒蛇咬伤等。
近代医学中,蜈蚣常用于治疗肿瘤、结核病等各种肿结,同时,也对百日咳、癫痫、神经性头痛、糖尿病等疗效显著。
本文仅就蜈蚣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做一概述。
1.蜈蚣中的化学成分蜈蚣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胆甾醇、组织胺等几个类别。
根据文献可知,方红等[3-4]对多棘蜈蚣、黑头蜈蚣与少棘蜈蚣这三种药用蜈蚣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均有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胆甾醇等几类成分,但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可能因物种不同存在差异。
除此之外,方红、邓芳[5]还利用薄层色谱分析法对多种蜈蚣进行了含量测定,发现各种蜈蚣药材中均存在毒性成分组织胺,但不同产地的少棘蜈蚣组织胺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红足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组织胺含量较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