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内涵具体理解为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本期经济总产值与上一期经济总产值相比发生的变化。在很久之前,经济增长就受到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关注,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理论体系。经济增长理论 20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经济学200多年的发展史。以拉姆齐1928年的经典论文为分水岭,我们把经济增长理论一分为二。1928年以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理论称之为古典增长理论;1928年以后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增长理论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
- 古典增长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有Adam·Smith,David·Richado,Thomas·Malthus等。Adam Smith被誉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理论研究成果,直到今天都对经济研究有着指导价值。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具体分为两个不同的来源,一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二是生产效率的提升,资本积累与劳动分工都将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作用。Smith在肯定了劳动分工对技术进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明确了投资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从而构建了以拉动分工、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以及投资为变量的分析模型,用于描述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Richado根据土地资源的损耗性构建了报酬递减理论模型;Malthus研究分析了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社会发展的科学状态之一就是人口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熊皮特则明确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认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 新经济增长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了经济增长的可能前景,它权利解决经济增长根本原因这个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作用的产物。它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专业化等问题研究。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新”是区别于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言,将经济增长源泉完全内生化。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以技术进步为内生变量,将研发部门这一特殊因素引入Solow模型中,科学研究研发部门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他认为研发部门的创新工作能够对社会发展形成正推动,发挥其外部效应从而使得边际效益不存在递减问题。卢卡斯则以家庭为对象,探讨分析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作用,从而使得边际收益不发生递减现象从而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上世纪90年代后,新经济增长理论再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诞生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理论研究体系,野味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指导。
-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的理论是研究金融发展问题的最早和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其创立者和主要的代表团人物是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该理论的核心研究问题是明确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为金融业的良性发展并实现其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作用方式进行探讨分析。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体系处于转型与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构建怎样的金融体系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是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共同关注的重点。虽然关于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出现的比较早,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形成了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
戈德史密斯认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任何近期的国民收支平衡表的比较都足以表明各国在金融相关比率水平、全部金融资产中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金融工具之间的关系以及国民生产总值中金融工具的规模、金融机构资产在银行、保险公司等其它机构中的分配存在巨大差异。他通过过数量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只有一条主要的金融发展路径。这条路径的特点是: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份额、银行体系的地位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规律性,只有在为战争融资或通货膨胀时才显示出规律性的偏差。在这条道路上,不同国家在不同日期从这条道路上起步,不同日期有两层含义,即从不同日历年度起步或从不同的非金融经济发展阶段起步。 沿着这条路径。各国有不同的发展速度,这一速度仍然包括日历的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涵义,但各国偏离这一路径的程度很小”(戈德史密斯,1969)。
20世纪中后期,Mckinnon(1973)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Shaw(1969)《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出版,针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踢输了对应的金融发展理论,界定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认为金融抑制会严重阻碍经济增长,而金融深化则会促进经济增长,认为应当进行适当金融改革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 研究综述
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都采用实证分析,分析方法不同,得到的结论也相差甚大。在国家层面,谈儒勇(1999)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我国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陈飞等(2002)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韩廷春等(2005)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1981--1992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然而1992--2002年间金融发展成为经济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林珏等(2014)通过建立联立方程并采用GMM方法进行动态实证研究,得出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在区域层面,艾洪德等(2004)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因果关系,但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所表现的效果不尽相同;马瑞勇(2006)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东、中、西部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均存在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作用大小不同;李世杰等(2016)利用247个城市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从国外的研究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历了 “货币中性” 到否定“货币中性”,再到“货币主义” 的一个发展进程,随着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演变,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开始逐步被认可。国内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既有基于国家层面的总体研究,又有基于省市层面的区域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内地城市,对于西藏地区的研究较少。由于发展起步晚、产业规模小,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明显,西藏地区在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和模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生搬硬套内地城市的研究成果来分析西藏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可能收效甚微。因此,本课题以西藏自治区为实证研究样本,基于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性建议。 在理论层面,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文献基础; 在实践层面,也为更好地促进西藏经济和金融发展,实现藏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依据。
Hugh.T.Patrick(1966)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提出了“需求跟随型”和“供给引导型” 两种模式,他认为这两种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交替出现,实体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会先后处于主导地位。Goldsmith(1969)是比较金融学的奠基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并定义了“金融相关率”的概念,并认为金融结构的变化能代表金融发展,但他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Goldsmith还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实质上都是使用两种单独的方法之一来衡量金融发展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Arestis(2001)发现信贷和股票市场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银行体系的积极作用更加强大;Rioja和Valev(2014)发现股票市场对低收入的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贡献,而银行对资本积累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西藏自治区作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低的地区,西藏自治区的二级金融市场不活跃,证券行业的作用远小于金融中介的作用,因此本文采用各地区年末银行机构“(存款余额 贷款余额)/GDP”来衡量金融相关率。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