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2022-12-02 08:12

一、拟研究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在逐步走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是,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全球经济增长遭遇瓶颈,政府对于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究竟能否带来持续有效经济发展动能?不同地区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相同?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分析,以求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政府有关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2、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二、课题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高速成长期,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如今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变期。然而,当前新冠病毒呈现全球大流行趋势,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世界舞台中,一些国家筑起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墙,单边主义上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大幅萎缩,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动荡变革期。值此之际,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我国将在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此目标,进一步明确表明我国将在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表明,在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由此可见推动社会保障体系长远发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转型的两大驱动力,并有望通过我国经济发展带动疫情之下国际经贸活力复苏。

为使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必须提出二者对经济发展影响机制的理论依据。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是促进还是遏制暂无定论,并且针对三者影响机制的地区异质性分析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选择全国31个省份的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相关指标,以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实证检验,探究地区与全国之间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旨在一方面丰富相关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提供全新视角,为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十四五规划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作为我国2035年的远景目标。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更加关注区域增加的协调性,人民更加关注发展的公共性和社会生活的幸福感。社会保障作为经济“稳定器”,是国家采取强制力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重要利器,有助于通过政府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基础性、广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与广大人民最直接、最迫切、最显示的利益息息相关,有助于从各方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关注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二者交互性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有关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出发得到的结论有所差异。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保障不利于经济发展。早期,国外学者Feldstein(1996)与国内学者穆怀中(1997)均通过研究验证了本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负向关系。近期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会导致居民储蓄增加、消费被挤占,使得物质资本投资率下降,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孔杏2015;吕承超,刘华军,2017;晋华、蒋小仙,2020;贾俊雪、李紫霄、秦聪,2018)。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国家通过建立强制性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降低居民对未来健康的预防性储蓄,促进社会就业水平,提高居民消费,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范琦、冯经纶,2017;孙早、刘李华,201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