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医养结合”模式认知状况及参与意愿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3 04: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研究背景

1999年,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类寿命得到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龄人口基数大。在2019给出的《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人口总数为13.95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7亿 ,占比11.9%。老年抚养比更是达到了16.8,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16.8名老年人。中国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是世界人口的1/5。这些数据无一不在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最多的国家。

(2)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我国人口结构转变相较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要快得多,仅在20年内就从成年型转变为了老年型,而发达国家完成这一转变则要大约8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1982年到2018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比从4.9%增长到11.9%,老年人口数从4991万增加到16658万。

(3)高龄老龄化(80岁以上)趋势明显。从2000年到2018年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从1199万上升到24236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由9.22%增长至11.8%。按此趋势发展到21世纪中叶,高龄人口数占比老年人人口数将超过20%,也就是说大约每5个中国老年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年龄超过80岁。

(4)地区老龄化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与城镇老龄化程度差异大。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的城镇老龄化程度大于农村,而中国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却远大于城镇。一方面,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城镇的生育率低于农村生育率;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并定居城市,使得农村的老年人口增多,其中尤其是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居多,农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二是地区之间老龄化分布不平衡,我国的沿海地区跟东部地区的老龄化速度远远高于西部地区。

在老龄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种养老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依据,从养老方式上看,有两个人方面:其一是谁提供经济支持,生活服务,若是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机构和社团基金组织等提供即为社会保障, 若由自己、配偶、子女或家庭其他成员提供则是家庭保障;其二是居住方式,即老年人同谁一起居住,若是在养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就是机构养老,若是在各自的家里养老则是居家养老。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国大多都是居家养老,由家庭子女承担养老相关费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的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生活保障,精神保障和医疗保障服务,很多上班族忙于工作无法长时间陪伴老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压力也让上班族喘不过气,年轻人更倾向于拥有私人空间,不愿意与老人住在一起等等,这些因素都促使着家庭养老慢慢地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我国老龄化市场发展不充分,尚未建立完善的老年保障体系,具体表现为市场上没有充足的老年人的专科医院,且大多规模较小,以老年人为目标的服装也不多,老年公寓,养老院的发展也远跟不上老龄化的增速,而且现存的养老院也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面对愈加严峻的养老形势,各地开始探索一种适应当今发展现状的新型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本文拟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生的背景出发、对相关医养结合的概念和类型进行介绍,阐述医养结合模式的必要性,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居民“医养结合”模式认知状况和参与意愿,总结结论并提出可行的科学建议。

  1. 论文框架
  2.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