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症患者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暴食症是一种心理性进食障碍,不仅会会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者还会造成生命危险。早在国外就有相关学者对暴食症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内也从多个角度对暴食症成因和治疗方式展开了研究。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探讨暴食症的定义特征、成因,治疗方式,并主要从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优缺点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帮助个案工作介入暴食症患者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关键词:暴食症、定义特征、治疗方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暴食症的研究现状
1.暴食症的定义和特征
APA在《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DSM-IV)中,把暴食症定义为不受外界因素干预,不在乎食物本身,不受控制的摄入食物随后又进行补偿性自我清除的行为。DSM-IV认为暴食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进食速度比正常人快(2)要一直吃到感到身体撑的难受(3)因大量进食感到羞愧,常常独自进食(4)大量进食后感到抑郁、恶心或内疚。在此基础上,DSM-V正式将暴食症列为一个独特的疾病,并提到暴食发作的频率为一周至少一次, 且持续3 个月。同时伴随着催吐、催泻、过度运动等防止体重上升的清除行为。这几个特征常常被视为暴食症的诊断标准。但也有学者认为暴食频率的标准限制的太高,有些暴食症患者除了频率没有达到要求,其他都符合暴食症的特征。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暴食症患者还具有过分关注自己体型,体重一般处于正常水平但却对体重有不正常的认识和评价的特征。且女性患病的概率远远高于男性。
2.暴食症的成因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