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习倦怠,作为一种长期压力下的身心疲惫状态,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和专业伦理,致力于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介入社会问题,提升个人和群体的福祉。
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方法,以“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为主题,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如何有效介入并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
通过对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学习倦怠个案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学习倦怠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高校开展学习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习倦怠;大学生;社会工作;个案研究;介入策略
#1.1学习倦怠学习倦怠(Burnout)最初由美国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将其描述为一种由于工作过度投入而导致的情绪、情感耗竭状态[1]。
Maslach和Jackson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更为广泛应用的学习倦怠定义,将其界定为一种由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构成的综合症[2]。
情绪衰竭指个体在情绪上感到精疲力尽、缺乏能量的状态;去人格化表现为个体对他人冷漠、消极,并倾向于以一种冷淡、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否定,认为自身无法胜任学习任务,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
#1.2大学生学习倦怠大学生学习倦怠是指大学生在长期学习压力下,出现的情绪、行为和认知上的消极反应。
具体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感到疲惫不堪、效率低下、成绩下降,甚至出现逃课、厌学等现象[3-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