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文献综述:
1、总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人们出行都或多或少地在网络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样所形成的数字足迹也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就像现在的很多旅游景点都在网络上有游客们的评价,这些评价也是数字足迹的一部分。在通过数字足迹对历史性城市景观进行分析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游憩体验和空间感知进行分析。
- 游憩体验
2.1、既有研究综述
关于游憩体验,如采用照片引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对儿童在儿童公园的游憩体验进行了研究,调研中,研究者向儿童展示公园不同游憩区的照片促使儿童回忆及谈论更多他们的游憩经历与体验,并对游憩活动和空间进行评价与建议,同时辅以参与式观察法,研究者能够通过实时实地观察儿童的游憩活动经历来弥补照片访谈法即时性的缺失。整合照片引谈法的访谈内容以及参与式观察的笔记内容,合并同类项的话语主题,抽取共性特点,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得出儿童游憩体验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儿童游憩体验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是基于感官愉悦的感观式体验、基于认知的判断式体验以及追求互动的社交式体验[1]。
Driver和Tocher将游憩定义为基于个人非义务时间内,自愿参与获得的内在补偿,是一种基于生理和心理的体验。Clawson和Knetsch指出,完整的游憩体验包括预期、去程、现场活动、回程及回忆5个阶段,且各阶段的心理体验与感受不完全相同。Schmitt(1999)把顾客体验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的五个角度。BuseReuben探讨了影响青年参与户外休闲活动的娱乐体验变量,包括:社会经济特征、人口特征、闲暇时间、娱乐供给、过去的经验、娱乐活动和用户特征等。Dorwart等研究游客的感知以及感知因素如何影响游憩体验,通过使用摄影和文字记录的方法,并对照片和照片日志进行分析,分析影响感知因素,包括原始环境、价值观、景区管理、他人影响、不文明行为等不影响参与者整体的户外体验。Lee TH、Jan FH探讨了游憩体验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游憩体验影响生物圈的价值和游客对环境的态度,间接影响一般和特定场地自然游客的环保行为。当个体参与自然旅游,游憩体验会加强他们的环境态度和生物圈的价值认识,从而增加他们对环境负责的行为。可以划分为环境体验、业态体验、服务质量体验和情感体验[2]。
2.2、基于先行研究的分析
在游憩体验方面,将会根据我们研究对象——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特点来对出现过的研究指标进行筛选。基于感官愉悦的感官式体验是在进行游憩活动时身体所感知到的体验,主要体现在视觉、知觉等方面,且在数字足迹中能够得到体现,故保留;基于认知的判断式体验指可能没有进行游憩活动但因为自身或他人的观念、意见、故事所形成的游憩体验,在数字足迹中这类评价数量极少,故不采用;追求互动的社交式体验是指在进行游憩活动时和他人产生的社交活动而得到的游憩体验,这样的评价在数字足迹中也是数量极少,故不采用;环境体验是指在游憩活动中对环境的评价,和之前的视觉的体验高度重合,故保留;业态体验是指游憩活动时对景点的业务经营的形态的感受、评价,这在数字足迹中能够得到体现,但是与HUL没有太多的联系,故不采用;服务质量体验是对在景点所感受到的服务质量的评价,在数字足迹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且与HUL也有较好的关系,故采用;情感体验则是指对该景点的情感的评价,在数字足迹中数量较少,可以采用。
- 空间感知
3.1、既有研究综述
关于空间感知,国内对城市空间感知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郇等、顾朝林等、冯健、申思等、李雪铭等、宋伟轩等分别对广州、北京、大连、南京等城市开展了城市认知地图方面的相关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空间感知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手段不断翻新,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聚焦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分析城市居民对城市宏观尺度空间感知的基本类型以及差异性特征;二是探讨旅游者对地理空间感知的基本过程、特征以及基于不同空间信息表达方式的旅游者空间认知效果;三是研究大学生对其所在大学校园中等尺度空间意象要素的感知特点、认知地图扭曲以及地理环境认知与空间行为的交互影响[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