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背景下城市修补策略研究——以淮海战役遗址为例文献综述

 2022-11-28 05:11

一、文献综述

(一)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一种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新型主题文化旅游形式,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力提倡及为响应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红色旅游景点重温红色历史,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三个千钧之问振聋发聩,引人深思。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正处于关键时期,党员干部只有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才能真正把先辈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红色基因诞生于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发展于热情似火的建设时期,淬炼于砥砺奋进的改革岁月,凝结着中国共产党 98 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诗,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伟大事业时所展现的优秀品格。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具有培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和文化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用好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城镇化发展下,一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以打造乡村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二要激活红色资源的旅游经济价值;红色资源内涵丰厚、特色鲜明,赋予了红色旅游广阔的历史厚度和丰富的发展空间。2019 年上半年全国红色旅游达 2.68 亿人次,旅游收入达 1643.63 亿元,红色旅游已经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红促绿,以绿衬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度融合。这有利于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促进红色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 城市修补

过去 30 多年,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促进了大规模人居空间环境建造,总体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但是纵观各类城市建设的空间环境质量,其品质可谓良莠不齐。在巨大的成就之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城市空间模式单一、规划建设粗糙、空间形态概念化、形式脱离地方文化性,功能偏离使用人群等诸多问题。在我国过去长期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交通拥堵、生态受损、空间品质差等诸多“城市病”的积累使人们开始反思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的增长主义城市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的新常态,城市发展也开始进入转型期。紧缺的资源与严格管制的约束使城市空间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型为主转向集约化内涵式为主,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方式的主要形式。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由此可见,城市发展理念已渐渐摒弃过去对“量”的单一目标的追求,开始关注城镇内在功能、环境等方面“质”的提升。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需要对建成空间开展 “城市修补”,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提升空间品质。为此,2017 年 3 月 6 日国家住建部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国内多名学者较早认识到了“修补”对于城市建成区的意义。蔡新冬等(2006)认为“修补”是将城市的发展演变看作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以较小的动作、渐进的方式寻求城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其重点是寻找在某一城市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模式下各时期各种元素之间已经形成的联系。胡庆钢等(2009)认为“修补型规划”是针对成熟地区的规划微调行为,可避免政绩驱动型“大拆大建改造摸式”所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无形损失,并且应成为“一份全社会都应遵守的契约”。萧百兴(2010)认为“修补”是如“小针美容般细腻”的小量点滴局部处理,能经由掌握空间意义的关节点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地景点化效果,实现“地域归真和脉络修复”。张京祥等(2013)站在中国城乡规划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在增长主义终结之后,中国城乡规划将需要消化、整合、修复增长主义时期遗留的城乡割裂空间,融合城市、乡村的整体空间肌理,推动资源要素均衡配置,重塑完整的人居生态文化体系,在既有建成的各板块之间进行填充式的空间再开发,在衰败空间进行有机更新,激发城乡居民创造力和社区荣誉感以持续进行空间自发改善等等。

上述文献中包含中外学者对于红色旅游及城市修补理论的相关阐述,展现了现阶段我国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传承以及设计现状,说明了红色旅游以及城市修补对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红色资源的传承与城市修补对与乡村振兴的的必要性。对本课题的接下来的设计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但其中大多观点停滞于理论,并没有真正的运用于实践当中,缺少了实践经验的参考性。对于本次课题,上述文献中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将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石。本课题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为国内的红色旅游的传承和城乡发展城市修补提供有意义的研究策略和设计。

本课题基于实际场地——淮海战役遗址-徐东阻击战旧址旧址和安然村及其周边场地。主要目的是在研究红色旅游背景下的城市修补策略下对旅游景区和村庄外围边界的交界地带做出针对的环境设计策略,重点解决景区和村子的边界的织补更新和环境梳理。如何运用城市修补策略,给以红色旅游资源更好地传承与利用,同时带动乡村振兴,对于本课题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