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中国地域广袤,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社会局势的动荡与民族的迁徙,促进了各个文化的流动与民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态,也催生了多元化的民居样式。再者,古代交通之不便,也导致了文化的隔阂,往往是一山一水便让语言无法相通,乡土民居建筑几乎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各自独立发展,于是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中国乡土民居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尽管如此,对我国现存民居进行普遍的调研依然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的。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面临着被拆毁的命运。目前,除了一些因发现较早而名声在外的民居建筑得到了保护之外,大部分古民居依然身处风雨飘摇的边缘状态,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消失湮灭。究其原因,部分是因为当地居民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不足,更主要是由于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得居民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有的建筑形制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加之人口压力激增,用地紧张,于是导致不计其数的古民居被肆意拆毁,重盖新房。
在如此形势之下,完善保存具有典型价值的古代民居资料便显得犹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对现存民居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保存建设资料,以期唤起人们对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的热爱之情与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分析与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传统乡土建筑的更新发展之路。
- 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目前,青水土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它为了实现其目的而表现出的选址、布局以及建造特点从现在看来也是极其严谨和自然的,它是古人的杰作,是一本永不过时的教科书。
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先人遗留下来的这宝贵的遗产与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要如何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被合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单纯的保护与修缮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这些乡土建筑真正可以可持续化地留存下来,必须要让建筑与现代人的生活产生某种有机的联系,改建与未来功能与发展潜力的拓展挖掘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难点在于,如何把握修缮与改建的平衡,这个尺度要如何把握,如何才能不将建筑的每个角落中历史的痕迹抹去,又能让建筑可以与现代的生产生活所契合,更加有效地发挥历史建筑的价值,这便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深入探讨的问题。
-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福安堡,建于清代,位于青水三房村,由钟氏八兄弟建设十年完成。
土堡位于青水苏坑溪东支源头的最上游,选址非常精妙。从大的方面来看,建筑背山面水,主面朝南,地势良好。从小处来看,土堡门前有一条溪流,它由东向西绕过土堡后,再向北去,形成一个弧形。土堡正处汭位。在土堡的上下游,各有一条支流注入,建筑恰好坐落在四水中心。在古代,道路往往伴随溪流而生,这里还是道路交汇之处。因此,福安堡不仅居高临下,依山傍水,还一夫当关,扼守水陆要津。
另外,在福安堡的西部,还有一座规模更大的土堡,目前堡墙已经倒塌,仅留中间
的主房。两座土堡互相拱卫,成掎角之势。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