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地区学龄前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政策分析文献综述

 2023-09-26 02:09

文献综述

(一)研究缘起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跟随父母涌入城市,流动儿童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段成荣等(2013)在其研究中指出:基于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得到的数据显示,0~17周岁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其中,学龄前儿童在流动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5.09%,规模达到899万,比2005年的学龄前流动儿童规模增加了191万,增幅达26.91%。城镇儿童中有四分之一是流动儿童,其中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和四川省分列流动儿童数量的前五位,5省总数占全国流动儿童总量的35.94%。

通过各项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流动儿童的规模正在快速增加,人们对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学龄前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将直接影响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与家庭发展,对城市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民生幸福工程具有重大影响。学龄前流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让他们真正健康的成长,才能培养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合格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持续发展、国富民强。为此,需加强对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研究。

良好的教育政策和管理制度是中国大都市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有力保障。面对快速激增的流动儿童数量,我国国务院2006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0年7月29日,国家发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从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外学龄前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只有部分省市根据当地实情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解决了部分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流入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因非户籍人口的剧增而日益稀缺,也因此而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学龄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其中较为紧迫的一项。同时,笔者通过文献查询发现,关于江浙沪地区专门为学龄前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出台的政策性文件以及相关研究资料十分有限。由此可见,在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接受平等的学前教育任需社会关注。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学龄前流动儿童

目前国内的研究者并未就“流动儿童”的定义达成统一意见。1998年原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刘朝晖、蒋志宏(2005)认为流动儿童是指那些在家乡或者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出生,不具有所在地城市户口,而被留在父母打工的城市生活、学习的农民工子女。贾勇宏(2012)认为,所谓流动儿童也称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随父母流动到户籍所在地之外的城市上学或在非户籍所在地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

在本研究中对于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定义,笔者采用了赵润红(2009)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定义,即学龄前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家长打工所在地学习、生活的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0—6岁或7岁)的孩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