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学校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文献综述

 2023-11-30 11:11

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道德评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 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价值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对他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善恶价值判断, 以表明褒贬态度的道德活动(邹顺康,2006)。

道德评价取向指个体在道德问题上所信奉的道德哲学(Forsyth,1986),即个体对道德问题进行评价的一种取向。当个体面临涉及道德问题的道德冲突时,个体的所信奉的道德哲学和道德立场会影响其认知、判断、行为意图甚至情感,从而影响个体决策。因此,个体的所信奉的道德哲学就是个体对道德问题进行评价的一种取向,简称道德评价取向(吴红梅,2010)。

道德决策指个体面临道德冲突时,对各种行动方案的可能结果进行道德判断与选择,以及最后采取行动的整个决策过程(Michael A .Mayo,1990)。个体在涉及道德问题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决策便是道德决策。

根据Rest(1986)四阶段模型,道德决策包括识别道德问题、做出道德判断、确定道德意图和实施道德行为。因此,道德冲突下引发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行为意图和道德行为的一系列过程便是道德决策过程(彭慧平,2014)。道德认知指个体首先分析行为所处的情境以及该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即个体感知自己的行为是否涉及道德问题,从而辨识决策情境中是否存在道德冲突。道德判断指个体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感知到的道德问题做出评价和判别,即根据一些道德标准判断每一种可选择行为的道德性,也就是判断采取哪一种行为在道德角度上最有理由。行为意图指个体主观上会选择哪一种行为的也理倾向,即在做出道德判断后实施具体的行为前产生的一种行为意向。道德行为指个体实施道德或不道德行为的阶段,即将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行为。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Fishbein,Ajzen,1975)。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处在前道德阶段的儿童对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理解,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该阶段儿童既是道德的也是不道德的;处在他律道德或实在论道德阶段的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通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幼儿晚期儿童的道德认知开始向自律阶段转化,真正达到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相对论阶段是在儿童入学以后(林崇德,2015)。

科尔伯格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提出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型,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而且可以通过创造外部条件来促进,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依据。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由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第二阶段:天真的利己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分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遵从陈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人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林崇德,2015)。

研究发现,道德判断是道德决策过程中的核心阶段,且道德判断后对后续的行为意图有良好的预测效度,个体会依据不同的道德哲学对道德冲突进行多维度判断,这些道德哲学被归纳为多维度的道德评价取向,测量道德评价取向的多维道德量表(Multidi-mensional Ethics Scale,MES)可以调查被试所认为的是什么,还可以知道被试为什么会这么认为(Rendenbach Robin,1990),Flory等最早将MES应用到会计领域的,对会计人员的道德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Floiy ,Reidenbach, Robin,1992)。随后Cohen等将MES纳入会计或审计人员的相关研究中,并发现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审计人员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意图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以及与对道德判断的单项目测量相比,多维道德量表对随后的道德意图的具有更高预测效度(Cohen,Pant, Sharp,1993;李晓明,傅小兰,王新超,2012)。李晓明等利用MES研究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企业道德决策的影响发现道德公平、功利主义、契约主义对个体的整体性道德判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道德公平和相对主义对自我和他人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李晓明,傅小兰,王新超,2012)。王婷婷基于道德评价取向的审计人员道德决策研究发现审计人员道义论评价对道德判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目的论评价对行为意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王婷婷,2013)。彭慧平利用MES研究客户压力情境下道德评价取向对审计人员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道德公平、相对主义、契约主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对审计人员的道德决策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特定情境下内外控倾向会影响道德评价取向对审计人员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彭慧平,20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