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引言:1832年,在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的倡议下,裨治文(E. C. Bridgman,1801-1861)在广州创办了第一份面向西方读者的英文月刊《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
截至1851年12月停刊,该报共发行20卷,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甚至对中国人的心理特征、行为举止等进行了详细记录,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报刊。
《中国丛报》对中国的报道与研究,开创了美国早期汉学的先河,逐渐形成了近代美国汉学研究的独特风格,对现代美国中国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丛报》的研究多集中于典籍翻译、法律法规、办报历程或社会历史事件等,较少关注其中的中国文化报道及其所展现的中国形象,这为本课题提供了较大的研究空间。
本课题选取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丛报》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角度入手,对18461851年最后五年间出版的报刊内容进行文本分析,以探究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
一、国内对《中国丛报》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对《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的关注由来已久。
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文史馆从《中国丛报》中选译部分内容,分别编辑成了《鸦片战争史料选译》(中华书局,1983年)和《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主要侧重其中有关鸦片战争和社会时政的内容。
《岭南文史》自1985-1988年连载了由李烽、黄比新、阎静萍、蔡理才四位学者合译的《<中国丛报>中文题要》,将丛报全部20卷所有文章的篇名译成中文,并将文章主旨以关键词或要义提点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外文词汇、译名的中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研究和利用《中国丛报》这一资料宝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时由于完整的《中国丛报》在国内所藏甚稀,仅有两套合订本,加之全英文的内容和版式,都阻碍了学界对它的充分利用和广泛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