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前言二十世纪初期,文学沙皇托尔斯泰正慢慢走入人心,用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除批判现实之外,托尔斯泰为了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使人们接近无上幸福学说的构想,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的哲人,袭静在文中提到,托尔斯泰十分推崇中国的儒家、道 家、墨家哲学思想,并创造性地吸收为已所用[1]。
著名学者王志耕指出在托尔斯泰63岁时所开列的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书单中,注明孔孟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而老子给他的印象则是强烈[2],本文聚焦于托翁与老子,围绕《道德经》对托翁的影响搜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
一、国外研究布尔加科夫在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纪事中写道,托尔斯泰的观念里社会改造的问题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伦理道德问题[3]。
学者А.Л.切尔尼亚夫斯基与李吟波则指出勿以暴力抗恶的原则是托尔斯泰道德观的核心,并且托认为与社会邪恶进行非强制的个人斗争是唯一有效的方法[4]。
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中写道托尔斯泰绝对的真诚拯救了他,而托尔斯泰感到在思想上与他最接近的是中国[5],托翁寄于宗教的热望成为多数学者研讨的重点,专注于中国道家学说研究的汉学家卢基扬诺夫在与刘亚丁的对谈中说道,托尔斯泰将中国道文化的5000年历史之流引入俄罗斯精神之域,其学说实现了言和道的融合:让人民回归自然、无为、不争,而且要修身、向学、兼爱[6]。
阿列梅西斯基所著的列夫托尔斯泰解读老子的《道德经》一文里详细研究了五篇托尔斯泰专论老子哲学的文章,文中考据了国内外文献及托翁本人的记载,发现了从1884到1910年,托翁用多种术语阐释过道,最终又回归到勿为(Неделание)一词上,其中内涵所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论他人对你做了什么,与其博爱、不以暴力抗恶、忏悔罪过的主张不谋而合[7]。
二、国内研究托尔斯泰多元思想的建立源于俄国崩坏的制度,任子峰在其文章《托尔斯泰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推崇和研究》中提到托翁在认识到他所属的俄国上层贵族地主阶级的剥削、寄生生活是可耻的,而他们的信仰、道德是虚伪的之后,他转移到宗法制农民一边以确立新的信仰、新的生活和新的行为道德准则[8]。
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他涉猎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教义、东方古典哲学等,李丽认为托尔斯泰认同上古中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而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正好迎合了托尔斯泰这一返回自然的主张[9]。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