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小说《北上》的叙事特色文献综述

 2023-08-20 12:08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北上》进入大众视野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这样的新作品目前来看研究可参考文献数量有限,因为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大多数文献是把河流作为写作背景进行的研究,并对小说内容所展现出的特色叙事结构分析为主,以体会类似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情节安排为目的。

说到谈及运河的作品,首先要提刘绍棠,他的成长经历跟“运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作品表现了运河平原上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展示了运河边上的乡风水色及人情百态。他笔下的“大运河”包含着自然地理文化和社会环境文化两种, 所以刘绍棠小说描绘的是在时代背景下家乡的新人新事和家乡发生的可歌可泣的经历。写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的多情重义, 重点在于描绘lsquo;我rsquo;家乡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

王安忆,是“河流文学”的典型代表,她的河流地理书写展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例如生计压迫下诗意的遮蔽、江边汽笛声的诱惑与象征、黄河寻根的失落与感动、治水神话原型中的英雄梦,以及江南水乡“乌托邦”的诗意建构等。王安忆的笔墨更多地给予了淮河地理空间中小城、码头、船上人们的日常生活样态。用生存意识和苦难意识,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河流文学地理景观。

在以往的相关论述中,“河流文学”并没有被单独提出作为研究、考察的对象, 对河流的观照主要依附在“水文化”、“水意象”的研究之中。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直接以文学中的河流为研究对象的论著, 这批作品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从文学外部研究来看,是把河流作为作者创作的背景, 如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杨立元《滦河作家论》, 这些研究对文本本身的内容论述篇幅有限;二是关注于特定作家的河流书写, 如苏童、沈从文等作家作品中的河流,被全部挑出来进行研究分类, 还包括对描写河流作品的一些书评而非专著的研究, 如评论张承志《北方的河》、苏童《河岸》、齐邦媛《巨流河》等;第三类则是对文学与特定河流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如余恕诚《李白与长江》、吴润凯《民国文人的秦淮河书写》等。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曾说: “一个国家的历史只不过是把它乡村的历史经过放大而写成的。文学作品的作者、作品中的元素、文本中呈现的地域边界及空间范围是构成河流文学的基本要素, 根据地域文学审美特征, 重新澄清文本中要素, 有助于对河流承载的文化进行定位和研究。上文提到的多名作家皆是各自文学中的本土作者或者是第二故乡作者, 他们文字中赖以寄存的是故乡记忆、情感记忆以及文化记忆, 将这些记忆符号运用在文学作品中, 大大增加了文学特色。因此通过研究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典型元素, 以及文本中反映出来的河岸风貌及自身的价值观,可以对作者的叙述特色进行分析。

多线叙事是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方法。比如,莫言的《天下太平》是歌颂军民以及官员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为体现出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超越以及新动向,采用明暗双线交织手法,使得小说在情节的设置与故事的推进方面显得自然流畅。

在小说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叙述时间的特征往往被分为:时态、时序、叙述时间和实际发生时间三部分,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空间的转换。

汪曾祺的小说中,传统的线性叙事不复存在,他往往采用干扰性叙事打破小说的叙事模式,使小说作品尽可能呈现出空间上的外延性。他使自己的作品中布满了诸多形态各异的叙事空间,其优势首先体现在审美方面,其次是对主题的深化和升华,使人物活动更加灵活。萧红《呼兰河传》也呈现出非情节性特征,一幅幅空间画面将连续的时间切割成碎片,从线性时间结构到空间结构的变化体现其内容特色。

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对于线性时间的模糊似乎被更多作家所接受。以马尔克斯的循环式时间(典型句式为《百年孤独》中的第一句)为典型,使得新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试图通过给叙事时间塑形,寻找出时间对于文学表现的新出路。如王蒙在《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夜的眼》等意识流小说中通过上下千年转瞬百年的意识流,突出了心理时间的形态,并扩展了叙事的表现力。在毕飞宇的作品《驾纸飞机飞行》中“我”一次次地从现实回到过去,这样的叙事,使整个文本被不同时间里的故事拼合而成,逝去岁月中的故事让人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惨烈凄楚,同时揭示出过去时间里的不同价值观,过去的故事就是过去时代的缩影。在时间的不断穿越中,人的生存意义得到了拷问。

这些对于小说中时间顺序进行大幅度调整作品,无论是对于文本流畅性还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个人意志都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因此对以上内容有更好的了解,对于研究徐则臣《北上》这部作品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