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史视域下陆游晚年诗歌的饮食书写文献综述

 2023-08-20 12:08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生活在偏安的南宋,一生力主收复失地,也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气节、理想、信念与现实发生了剧烈碰撞和紧张冲突。宋孝宗淳熙五年,在蜀当官九年之久,年已五十四岁的陆游被召回京城,告别了蜀中生活而渐入老年,其宦游生活也进入尾声。

晚年的闲适生活虽然较为平和,但经历过身心重创之后,此时陆游转入心灵的深沉自省,虽然有着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却需要反复自我开释。这种复杂的心境渗透在诗歌中,形成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之处,其一就是对饮食之事的频繁书写。陆游现存9000余首诗中,饮食诗有3000 余首,约占全诗的三分之一,其中有过半数之多写于晚年,包括了果蔬、粥饭、肉食、饮茶、饮酒、药膳等多个方面,写食材、叙过程、谈感受,展现了南宋的饮食风俗和饮食内容,是晚年生活的纪录,也是心态的载体和调节心态的工具。

文人心态是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的心态特征,它包括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生活情趣、道德操守等方面。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偏安政权,由统一封建帝国急转直下进入偏安时代,这种社会的剧烈变动直接带来文人心态、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的变异。

基于以上背景,提出在心态史视域下关照陆游晚年诗歌中的饮食书写这一课题。从意义上讲,对日常饮食的描写是宋诗世俗化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能通过相关诗文来揣摩其晚年心态,为我们了解陆游、了解南宋时期士人性情心迹提供了史志缺失的形象化视角;也为学界提供了窥探时代风尚与社会思潮的新视角,反映出文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越来越走向创新和多元——将文学置于大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探究,同时又坚持以文学为本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观照文学问题。而目前关于两宋和陆游的研究,大体上重北宋而轻南宋,重词的创作而轻诗歌创作,对陆游的研究,也集中在爱国思想和其词作上,本文力求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尚未大量研究的领域做一些试探性的讨论。

  1. 课题关键及难点

本文的关键问题是从陆游晚年诗歌创作中的饮食书写切入,通过文人心态与文学创作两个研究角度的交叉融合,探究陆游晚年的心灵状态(人生价值取向、道德操守、生活情趣等方面),既结合两宋时代的大文化背景来解读这一时期对日常饮食的频繁书写,也挖掘其中展现出的因诗人自身经历产生的心态特征。

要完成关键问题,就要用一种双向性的交流和相互观照的视角,即通过对文人的相对恒定的心态观照,写出时代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精神历程的影响,又从个人的遭际和心灵历程的走向,反射出时代的变迁和转换。所以既需要宏观地纵目于陆游所受规范的社会心灵总体,也要深入到作家本身,通过这些饮食书写传达出的一丝心绪,乃至一个发人深思的生活细节,透视出人文知识分子和政治知识分子的心灵轨迹、心态的游移。更重要的是,以心态史的视域关照文学,最终落脚点应该避免单纯审视历史运动,不仅让分析停留在受政治时局影响的外显层次,而是还能逐步洞察到民族文化下的深隐层次。

另一个难点在于文本的选择,文本以外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各方面提供的信息,可以作为观照心灵的参照,但是作为作家精神产品的文学文本仍然应该是第一依托物和支撑点,细读文本和尊重文本提供的资讯应是第一要义。筛选和使用文本时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抓住“典型的”文本,即抓住最能显示心灵状态的文本,这是一个需要经过分析、类比、筛选等诸多工作的工作过程,是实际操作上的难点。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古人对于陆游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忠义之气、爱国之心上,对于陆游饮食诗的评述不多。在宋明两代,对陆游饮食题材诗歌的研究基本停留在考据层面,如周密在《浩然斋雅谈》中,考证了陆游“南酒应怜未归客”和“更就高僧学白羹”中的南酒和白羹,明代盛如梓的《庶斋老学丛谈》考据了陆游诗歌中的“巢菜”、“牢九”等食物。清代对陆游饮食诗的评述较多,有褒扬也有贬损。褒者如清代贺裳,他在《载酒园诗话》中称陆游“此身幸已免虎口,有手但能持蟹螯”、“姜宜山茗留闲啜,豉下湖药喜共烹”等诗为“若得如此,亦平地小神仙矣”,清康发祥在《伯山诗话》中,说陆游是“陆放翁,寝食于诗者也”,晚清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十里评论陆游诗为“强弓怒马真何物,村酤园蔬又一时”,赞扬陆游饮食诗中体现出的自适之气。贬者如王复礼,在《放翁诗选凡例》中,认为陆游诗歌中有许多“拙句”,所录的“拙句”,却多为陆游的饮食诗句,显示了王复礼对陆游饮食题材诗歌的看法。袁守定的《占毕丛谈》则认为陆游的“家贫食易美,身老梦多悲”(《残春无几述意二首》)是“未尝不入情,而流于腐”。

目前学界对宋代文人饮食题材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性研究,对宋代饮食诗总论式的分析;二是个体文人饮食诗研究,对单个文人的、饮食书写进行探讨。

系统性研究的论文提到陆游的主要有冯丽霞的《才下舌尖,却上笔尖——宋代文人的饮食与饮食书写》、杜莉的《试论宋代的饮食诗》和童霏的《论宋代节序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内涵》。在《从舌尖到笔尖:宋代文人的饮食与饮食书写》中,冯丽霞侧重研究了宋人豁达优雅的饮食之道,强调宋诗具有以戏谑为诗的特点,其中提到陆游的《立春前七日闻有预作春盘邀客者戏作》一诗,讨论陆游饮食题材诗歌中的诙谐元素。杜莉的《试论宋代的饮食诗》说陆游“以审美的眼光观察饮食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其饮食题材诗歌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同时关注于“宋诗中饮食题材诗歌数量的大幅增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极大拓宽”背后的生活观、审美观、诗歌创作观,认为由于儒、佛、道思想的融合、理学的兴起及世俗化,宋代诗人的生活观、审美观都随之世俗化,在诗歌创作上讲究“以俗为雅”,从而使得饮食诗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风貌。童霏的《论宋代节序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内涵》则是从更小的角度切入,主要关注了节序诗词中的饮食内容,有一些对陆游的立春相关诗歌的研究,通过分析,追溯了这类饮食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蕴。除此之外,还有莫砺锋在《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文中,考据了自先秦至北宋各个时期的饮食诗状况,认为在陶渊明之前,饮食题材诗在诗歌中居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诗歌史上的饮食类题材是在陶渊明笔下初露曙光,而自唐到宋,饮食题材逐渐受到重视,到宋代则如日中天,强调苏轼对饮食诗的题材拓展和诗意提升方面的成就。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