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感伤词中的迷离意境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19 03:10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秦观,北宋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作文则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艺术才能,以婉约词著世,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而其婉约词也经历了一个前后转变过程,随着其人生起伏由开朗深婉至感伤迷离。

回顾过去的一百年,对于秦观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秦观研究进行第一次大讨论。文革期间,秦观研究停滞了十年。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学术界对秦观研究日趋深入、细致,不断开拓新领域。 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多元化,带来社会意识多元化,文学批评方式不断更新,秦观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研究态势。目前国内学者对秦观的研究,又多以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身份为切入点,比较他与苏轼、黄庭坚的写作风格,为苏轼等人的研究作参考,如中国苏轼研究辑刊上蔡明月的《秦观词情理结构特点——兼与苏轼词比较》。而针对秦观诗词本身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多将目光放在政治抒情诗、闲适诗、婉约词和感伤词这样孤立的研究上面,没有将其诗词看做一个整体的变化发展的过程来把握、整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如孟淑华的《略谈秦观闲适诗》。再者,针对秦观的感伤词研究,学者也多关注词作中的意象客体,少有分析其意境描绘并作出详细归类的,缺乏从词作家主体情感出发对词作意境的观照,如宋洁鑫的《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词中的“红”意象分析》。关于秦观婉约词开一代词风与承先启后的作用方面的研究则较为成熟,其在婉约词坛上的崇高地位已经成为诸多学者的共识。

从当今学者对秦观的整体研究来看,对于秦观诗词的研究尤其是词作的研究尚且停留在表面分析、孤立研究与文本解读层面,缺乏深度剖析、比较研究和情感深度,故而秦观感伤词中的意境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联系其前后词风转变,并将转变置于宋初诗词分流的大环境下进行解读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宋代文坛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诗词分流。诗多以学问相高,以议论相尚。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则显得更为真挚、坦率。秦观前期的词作多是少年时客游汴京、扬州、越州时和当地歌妓往来所作,情调开朗,工丽深婉。绍圣初,新党执政,他连遭贬斥,此时所作词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研究秦观感伤词中的迷离意境及前后转变,不仅对于了解北宋初的诗词分流现象和词风有重大意义,而且也为此后诸多婉约词派作家的词作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故而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参考文献

1、秦观《淮海集笺注》[M].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 1994

2、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M].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