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基于奈达对等理论的音乐剧译配研究——以音乐剧《吉屋出租》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usical Lyrics Translation of Rent Based on Nidarsquo;s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heory
- 选题背景说明
音乐剧由20世纪轻歌剧发展而成,以剧本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对剧本、音乐、舞蹈、舞美等多种元素的有机整合,从而表现剧情、塑造形象、传达概念,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整体戏剧形式。相较于欧美成熟而繁荣的音乐剧市场,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起步晚,还处于发展阶段。但近年来,随着《巴黎圣母院》、《歌剧魅影》、《猫》等原版音乐剧接连引入,国内的观众感受到了音乐剧的魅力与动人之处,并逐渐喜欢上了这一特别的表演艺术形式。但由于语言问题,原版音乐剧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存在一定理解上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观众知晓剧情、与人物产生共鸣,以及把握音乐剧的实际内涵。
为此,不止一家音乐剧演艺公司将音乐剧本土化视为推广音乐剧的一项基本要求和重要工作,因为本土化能使得国内观众对于音乐剧这一相对新颖的艺术形式的接受度更高。例如,由上海华人梦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妈妈咪呀!》中文版在短短几个月接连在多个城市上演了112场,观众达14万人次,在当时创造了中国演艺产业的新纪录。本土化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音乐剧唱词、台词的译配。然而现今的音乐剧译配工作还属于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且能够有效借鉴的理论与实际技巧还未充分挖掘。因此,借助相关翻译理论,探索并归纳音乐剧译配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能为音乐剧译配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2019年,音乐剧《吉屋出租》(Rent) 中文版正式在中国进行巡演。出品方深圳市聚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邀请国内唯一的职业音乐剧译配程何负责其译配工作。《吉屋出租》中文版使得国内观众有效消除了观众与原版音乐剧的语言文化隔阂,并赋予了原版音乐剧以崭新的魅力。由此,笔者萌发了想要研究其中文版歌曲译配的想法。《吉屋出租》由乔纳森·拉尔森 (Johansson Larson) 作词作曲,改编自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于1996年在百老汇上演。同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最佳音乐剧、最佳原创音乐等多项奖项,并成为了音乐剧历史上获奖最多的剧目。在音乐类型上,《吉屋出租》打破传统音乐剧模式,在音乐中融合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如摇滚、蓝调、探戈等。在主题上,《吉屋出租》勇于揭露现实生活中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境遇,同时传达了以波西米亚主义为代表的创新、追求自由、不畏现实的精神。剧中多首歌曲皆与美国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相关,为研究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吉屋出租》目前可以找到三个中译本,有利于进行文本对比研究。
奈达翻译对等理论具有公认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将其作为研究的基础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奈达翻译对等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Wang amp; Xia, 2012) 奈达还强调“译者不但要能做到内容上的对等,更应该追求精神层次的对等。”(Hu amp; Zhang, 2012) 这一点对于歌曲译配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一首歌曲译配成其他语言,只有听众 (观众) 理解音乐剧所要传达的概念和内涵,才能称得上合格。而努力做到力争自然的对等,而非形式对等或完全颠覆原文的意图和风格,并适应演唱需求,才是歌曲译配的终极目标。因此,奈达翻译对等理论对于音乐剧歌曲译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 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音乐剧歌曲译配的研究都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各大学术网站上能够搜索到的论文和文献也是屈指可数。在为数不多的相关论文中,研究基本从语言学和戏剧表演的视角入手,而后选择一个特定的剧目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某种语言学或者戏剧表演理论对于音乐剧译配的启示。
国外有关音乐剧 (舞台剧) 译配的现有文献中,基于符号学理论 (semiotics) 的研究最为常见。Snell-Hornby (2007: 108) 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符号学系统地运用于戏剧艺术的理论讨论中,符号 (sign) 能解释一切戏剧的基本活动。同样,Huuml;bsch (2006) 主张运用话语分析和同项 (discourse analysis and isotopy) 来指导音乐剧译配活动,肯定了符号学对于研究音乐剧译配的作用。另一方面, Zuber-Skerritt (1984) 对于戏剧翻译的观点也曾作为研究音乐剧译配的理论基础。此观点强调,创作戏剧文本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活动,它更需要注重剧目最后被搬上舞台后的真实性,以及其对观众的影响;戏剧作品要能让观众拥有切身感受,而非仅仅理解其所要传达的信息。基于Zuber-Skerrit的观点,Shestakov (2005) 结合音乐剧Cabaret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比分析了其英文版本、德语版本以及法语版本。Shestakov还提出,舞台剧的翻译离不开译者和演员的共同配合,前者作为外文戏剧文本的解释者 (intrerpretation),后者作为传达戏剧内涵的媒介(mediation)。特别地,Mckelvey (2001) 使用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 (The Polysystem theory) 研究了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eacute;rables) 的译配,从而将翻译活动、文化活动和戏剧表演结合分析,强调译配活动的导向必须紧贴目的语文化,有时需要一定的改编以解决文化差异。
而在国内,曾经用于研究音乐剧译配的语言学理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下诺德 (Nord) 的文本分析理论。刘晓香 (2013) 认为,根据诺德 (1991) 对“文本发出者 (The sender of a text)”和“文本制造者 (The text producer)”的关系所述,同一个文本,对于译入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应该产生相同的作用 (28)。另一方面,戏剧表演理论也曾用于音乐剧译配研究。商雨珊 (2019) 认为音乐剧作为戏剧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相同的基本要素,故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也可适用于音乐剧翻译 (38),并将可表演性原则下的三个子原则“singability (可唱性), actability (可演性), 和acceptability (可接受性)”用于其实例分析。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论译者文学素养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文献综述
- 习近平重要讲话中俗文俚语的生态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 汉英口译异化研究—以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中的文化负载词为例文献综述
- 法律文本英译中法律文化自信的塑造Establishment of Legal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egal Texts文献综述
- 论《蝇王》表现的人性之恶 On the Dar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Files文献综述
-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话题选择 Topic Selection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文献综述
- 论性元素在《兔子,快跑》和《儿子和情人》中的不同角色 Sex Element: Different Roles in Rabbit, Run and Sons and Lovers文献综述
- 从同一理论视角解读艾玛•沃特森的联合国演讲文献综述
- 英语学习者写作中转折连接词用法分析Analysis on the Usage of Contrastive Connectives in English Learners Writing文献综述
- 浅析国产视觉小说游戏英译的翻译策略——以国产独立游戏《WILL:美好世界》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