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国宫廷剧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甄嬛传》为例文献综述

 2022-12-02 08:12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间的吸引与碰撞也逐渐加剧,众多在本土好评如潮的影视剧字幕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现在不同国家的荧屏上,影视剧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对外传播本国文化的窗口。

中国宫廷剧是中国灿烂古代文明的缩影,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大众思想,语言风格以及服饰,饮食等生活习惯,既生动地向本土大众传播历史风情,也吸引了众多外国研究者以此为载体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甄嬛传》则是国产古装剧的优秀代表之一,其选角,演员演技,服饰,布景,台词等方面均称得上是宫廷剧的教科书,播出后不仅在国内收到一致好评,也吸引了一大批国外观众。美版《甄嬛传》为迎合西方观众的习惯,将原本76集的电视剧剪辑为6集,设置中英字幕,于2015年3月在主流视频网站Netflix付费播出,然而却反响平平,除了剪辑造成的大量精彩片段丢失外,字幕翻译的不精确,文化失真也是重要原因。

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给出委婉语的定义为:“不能或不愿直截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词,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委婉语在形式上有言语类和非言语类(行为委婉语如声音委婉语:咳嗽表示避而不谈),本文讨论的仅为言语类委婉语翻译;使用委婉语的目的主要为:避讳(如封建制度下的“国讳”“家讳”要求不得直呼尊者、皇帝的名字)、礼貌(如交流中习惯性抬高对方使用敬称“尊父”“令爱”等,称自己一方则用谦辞“不才”“拙荆”等)、掩饰(如对于一些隐私部位或与性有关的内容采取一些特定称呼,如“临幸”“雨露”等)。

受儒家思想熏陶,中国人自古以来讲话风格较为含蓄,因此宫廷剧中委婉语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其翻译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外国读者对剧情及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关系到文化传播的质量。影视作品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其字幕翻译受到时间、空间、画面等多因素制约,字幕翻译应求“在有限的时空里最有效地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李运兴,2001)。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译文与原文应实现功能对等,并给出定义:最小的功能对等指“译本的读者在理解译本时应该能达到感知原文文本的程度”,最大的功能对等指“译本的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本时能与原文作者的理解和欣赏相一致”。不同语言中,委婉语使用场合,表达形式均有所差别,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两语种读者对中国宫廷剧理解和欣赏上的功能对等,研究委婉语的翻译策略必不可少。本文将以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美版《甄嬛传》的字幕译文为研究材料,对其中委婉语的字幕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为中国影视业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宝贵意见。

  1. 研究现状

有关委婉语翻译方面的文章于1986年在国外首次出现,现已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大多都是基于文学作品;随着影视剧加入全球化的潮流,国内对字幕翻译的研究也在2001年起步,于2013年达到研究高峰,至今热度不减,由于字幕翻译还未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与翻译策略,因此不少学者将“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和“生态翻译学”等理论或原则与字幕翻译结合研究,以期总结出字幕翻译的普适策略。目前专门研究字幕翻译中委婉语翻译策略的文章较少,且大多是以外国影视剧如《老友记》、《破产姐妹》等为材料,研究其中译策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引进外国优秀文化与作品,也要加大文化输出,弘扬中华文化,因此笔者拟研究中国宫廷剧中的委婉语翻译策略,为文化输出提供宝贵意见。

  1. 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

本文属于理论研究型论文,笔者拟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书籍,仔细研读所选取的研究材料,并合理利用互联网,掌握委婉语、字幕翻译、功能对等理论的相关知识,后分析美版《甄嬛传》的中英字幕,总结委婉语翻译常用策略,并给出建议,最终撰写成文。

本文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背景、意义、目的)

第二章:功能对等理论:内容、翻译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